从鸟巢到冰丝带,“小石榴”探访奥运黑科技 - 研学日记
7月16日,参加京藏疆青蒙“融铸式”教育协作系列活动夏令营的小营员们走进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参观学习,触摸首都的奥运脉动,共同感受“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 晴
从新疆来到北京,我有幸参观了水立方、鸟巢和冰丝带。这三座建筑的宏伟壮观让我震撼不已。水立方的蓝色泡泡外观充满梦幻,鸟巢的钢结构造型独特而富有力量感,冰丝带的灵动曲线则展现了现代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们不仅是奥运场馆,更是祖国强大国力的象征。作为一名新疆孩子,我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感到无比自豪,也更加坚定了努力学习、为家乡争光的决心。
——麦迪乃·买买提尼牙孜【新疆和田地区教育学院(师范学校)】
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 晴
今天,我们一口气打卡了鸟巢、冰丝带和水立方这三个承载着奥运记忆的地标。
走在鸟巢看台上,我仿佛还能听见那些为运动员呐喊的声浪。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则带给我另一番感觉。冰凉的空气裹着淡淡的冰香扑面而来,我看着那片洁白的冰面,想象着选手们穿着冰刀飞驰而过、冰屑飞溅的样子,连脚步都忍不住放轻了些,怕惊扰了这份与速度有关的安静。到水立方时,夕阳刚好落在蓝色的膜结构上,把“泡泡”染成了暖金色。这里“一馆双用”的巧思,藏着的不仅是智慧,还有对奥运精神的延续。
——高碧罕(鄂尔多斯市蒙古族中学)
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 晴
今天是夏令营的最后一天,带着不舍和对即将参观的地标的期待,我来到了鸟巢、水立方和冰丝带。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鸟巢,它独特的钢结构外观像用树枝编织的巨巢,充满自然韵律与生命张力。站在场地中央,我不禁想象运动员们在此拼搏的样子,那是速度与激情的碰撞,是梦想与荣耀的追逐。“冰丝带”的制冰技术先进,完美体现了绿色低碳、高效节能的理念。今天我不仅感受到建筑艺术的魅力,更体会到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背后强大的科技力量。
——马昕然(北京市第十五中学)
记者随团直击
走进鸟巢:网钢里的文化共鸣
在国家体育场内,研学指导老师细致讲解了“鸟巢”在北京奥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指着身旁的钢柱问道:“大家看看,这些弧形网钢和电视中一样吗?它们为什么能让鸟巢站稳脚跟?”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第五中学学生王芊雯盯着交织的网格脱口而出:“它们像草原上蒙古包的木栅栏,互相依靠,能支撑起一个稳定、安全的居所。”“没错!鸟巢采用了大量的钢结构框架来支撑整个建筑,这些框架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坚固的圆形网状结构。如同蒙古包用其独特的框架结构,相互配合,支撑起蒙古包的圆形屋顶一样。”随着老师的介绍,来自北京、青海的学生们纷纷对蒙古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身边的内蒙小伙伴热烈讨论起草原的生活和文化。
一路上,研学指导老师引导同学们探寻了鸟巢中的文化元素:“祥云金厅”中2008只和平鸽装饰,象征着北京奥运会;“流水银厅”里的屏风上画有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如马球、蹴鞠、对弈等,组成了一幅古代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长卷;奥运文化遗产长廊里展示的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使用的道具,更是让学生们梦回童年中的奥运记忆。“这里的每一根钢筋、每一个焊点都凝聚着工程师们的智慧和匠心。我在电视上看过多场体育赛事,我认为,鸟巢是拼搏与荣光的象征。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深感自豪,我要学习这种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精神。”北京市第十五中学学生刘沛瞳表示。
探秘水立方:泡泡里的绿色智慧
进入水立方的瞬间,学生们就被水汽包裹。“这个泡泡屋顶藏着数以万计的‘膜口袋’。”研学指导老师介绍,“当阳光太强时,气泡会自动充气增加厚度;冬天则变薄‘吃’进更多阳光。”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云岗中学学生王清琳望着蓝色的“水分子墙”感叹:“原来大自然的能量值这么大!”
当孩子们真正站上离跳台不远处的观众席,气氛开始沸腾。王芊雯和同学们聊着自己看过的跳水比赛,激动地分享着:“看到跳台,恍惚间,我仿佛看见郭晶晶当年在这里比赛的身影,她从容地走上跳板,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得像经过千百次排练。虽然我没有勇气站上跳台,但我可以学习像奥运冠军那样,用日复一日的坚持把平凡变成非凡,用专注把忐忑变成从容,在自己的赛道上勇敢前行。”
解码冰丝带:会“呼吸”的低碳样本
6t体育官方网站“这是一种‘抠门’的冰。”步入冰丝带,研学指导老师带着学生走到冰场旁,讲解道:“我们回收了奥运场馆群的余热,让制冰能耗降低20%。”中央民族大学附中玉树海东分校学生索南央措看着冰面,哈出的白气在玻璃上凝成小水珠:“这冰面会‘呼吸’吗?”她的问题引得导览老师眼前一亮:“问得好!冰丝带的冰面确实会‘呼吸’。在这里,光能源源不断地吸入,被转换成电能,再通过逆变器传输将绿电送到场馆中,为场馆运行提供能量。”老师介绍,北京冬奥开创性地利用二氧化碳大面积制冰,不仅实现了20%~30%的能源节约,助力奥运健儿们屡创新纪录,也为未来世界上各种大型冰雪赛事活动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排放提供了样本。
“原来奥运场馆里藏着这么多学问!”索南央措兴奋地说,“我要把这些都告诉家乡的小伙伴们。”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第三中学学生李籽鸿则小心翼翼地将在场馆选购的“冰墩墩”钥匙扣放进背包,这是她今天最珍贵的收获——这个会发光的小物件,就像奥运精神在她心中点燃的火种。
回程大巴上,学生们手中紧握着研学手册,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鸟巢的钢结构奥秘、水立方的环保智慧、冰丝带的绿色奇迹。有的学生还在笔记本上画下了蒙古包与鸟巢钢结构的对比图,有的则用手机拍下了冰面霜花的独特纹理。这趟研学之旅,不仅让少数民族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了奥运场馆的魅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民族团结、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种子。
“小石榴”们
北京欢迎你!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姜思瑶
编辑:苏珊
校对:付磊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李继君